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某公司传销内幕--希望大家善待自己
作者:未知  文章来源:环球厨卫  点击数 72  更新时间:2010/12/6 20:13:47  文章录入:admin

 

   在上海某公司总部,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动,人们仿佛又发现了一条发财的捷径。尽管某公司的工作人员一再强调,“我们的事业需要勤奋的劳动”,人们似乎也满不在乎,趋之若鹜。大把大把的钞票,某公司的货箱,尤其是攒动的人头,充满期待的目光,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当年上海股票市场疯狂抢购的情景。

 

  不止在上海,在广州,成都,南京,甚至是比较偏远的贵阳,这样的场景都在每天上演。曾几何时,国人对于一个“需付出大量辛勤劳动”,“决不可能一夜爆发”的“一个普通事业机会”,竟然会如此热衷?难道偌大的中国,竟然没有别的“辛勤劳动”的机会了吗?某公司,到底有什么魔力?

 

  某公司在中国曾经臭名昭著。在九十年度中后期,由于有大量的社会问题,如下岗工人受骗等,政府不得不要求某公司停止经营,并彻底整顿了全国甚嚣其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“老鼠会” 。然而,某公司卷土重来了。并且以“新”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,并吸收前面的教训,更加具有欺骗性。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“三打白骨精”中白骨精的种种变化。

 

  二:点石成金的秘密:某公司营销人员的收入来自那里

 

  在某公司销售的产品中,有家居护理系列、个人护理系列等,其中包括一般的护肤品、化妆品、洗涤品、美发产品和最新推出的营养保健食品。某公司的产品形形色色,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:价格贵得惊人。据笔者将某公司产品价格与市场同类产品,如宝洁以及其他品牌相比较,某公司产品的定价平均高出60%。

 

  如此昂贵的产品,当然应该是面向高档消费者了。奇怪的是,购买某公司产品的大多数是一般的工薪阶层,甚至是下岗工人。那么,这些普通市民,倾其所有购买某公司产品,要成为某公司的营销代表,图的是什么呢?

 

  答案不难从某公司公司所发的“某公司(中国)营销人员制度修订本(2001年7月)”中得出。某公司营业代表每销售一件产品可获该产品定价的20%(税前),作为“顾客服务报酬”。另外,从扣除20%后的净营业额中,营业代表还可以得到3%-21%不等的佣金比例。根据某公司在该手册中自己举的例子,如果营业代表陈先生每月营业额为4000元的话,其收入将达920元,占营业额的23%。如果该营业代表的营业额达到87500元,那么他的总收入可以达到32200元(20%的毛利收入17500元+21%的佣金14700元)。在这种情况下,营业代表的收入高达其营业额的36.8 %。(而一般直销公司直销人员所得的收入一般不超过销售额的10%。)

 

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,某公司营销人员的收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来自于购买者所支付的超高价。如果某公司的定价是合理的话,支付营业代表这么高昂的佣金以后,恐怕某公司早就不存在了。

 

  三:某公司是一般的“老鼠会”吗?

 

  某公司声称自己不是“老鼠会”,当然,没有“老鼠会”会说自己是“老鼠会”的。某公司在重返中国大陆后,为了获得政府的批准和蒙蔽大众的视线,号称自己是“以店铺销售配合营销代表直销”的方式经营。某公司目前也在全国28个省十自治区开设了58家店铺(截止2001年11 月)。开了某公司店铺,就证明某公司与其他的日用品厂商一样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某公司一再向其营销人员强调,切勿在未开设某公司店铺的城市举办销售培训会。可见,店铺不过是某公司身上的遮羞布。只要你到任何一家某公司店铺去看一看,来某公司店铺的,都是某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营销代表。某公司店铺不过是一个某公司储存发货的据点而已。真正的销售是通过人传人而实现的。

 

  某公司声称自己不是“老鼠会”,并且信誓旦旦的说,营销人员的收入来自于其自身的销售,而非来自于其下线。如果一个营销人员不好好的向客户推销其产品,而只是发展下线的话,是不会有什么收益的。事实真是这样的吗?不。根据某公司公司的介绍,某公司公司对于其营业主任、经理有一个“市场开拓经费”,即该主任或经理培训辅导的营业代表们的销售总额的 9%。某公司声称自己是把每月销售的净营业额的21%拨作“市场开拓经费”,事实上这些钱从哪里来是一目了然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加入某公司的时间足够长,“培训辅导”的营业代表足够多,你就可以得到高额的“市场开拓经费”。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:

 

  如果某营业主任所“培训辅导”的营业代表们总的销售净额达到70000元,“市场开拓经费” 将达14700元。如果其中每一个营业代表的销售额都在4200元以下的话,这些营业代表们总共可以获得2100元的“市场开拓费”。而这个营业主任不需销售任何某公司产品,就可以获得12 600元。某公司“老鼠会”的本质暴露无疑。我们可以看到,在某公司的字典里,“培训辅导”就是拉下线,营业代表是刚入门的“小老鼠”,而营业主任、经理就是“大老鼠”,而那些具有“钻石”“双钻石”之类级别的高级营业经理就可以称得上是“硕鼠”了。某公司自己提供的资料,在1999/2000年度,某公司的营业主任平均的年收入为72000元人民币,高级营业主任平均年收入为14万人民币,而营业经理平均年收入为33万人民币,高级营业经理平均年收入为79万元人民币。这些人难道是通过推销某公司的产品挣到这些佣金的吗?当然不可能。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“硕鼠”们真正的收入是来自于“下线”。而最下层是那些刚刚接触某公司,不惜血本,倾其所有,购买一大堆某公司产品,向亲朋好友磨破嘴皮,渴望有一天能达到“硕鼠”们的收入水平的广大市民。

 

  某公司不是一般的“老鼠会”,而是一只极度狡猾,极度凶残的“洋老鼠”。

  四:关于某公司的骗局与真相

 

  骗局:某公司销售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

 

  真相:不错,某公司的确销售的是产品。然而,问题的关键在于产品的价格。比方说,我把一个价值100元的真东西以200元的价格卖给你。尽管产品没有任何问题,但也是属于欺骗。某公司的佣金如此之高(可达销售额的40%),正证明了其产品的超高价。尽管某公司通过各种方法,如提供洗发浓缩液等,来使得其价格跟市场上其他产品不容易比较。但只要稍加留意的话,还是可以发现其价格比同比产品贵出很多。如某公司含氟牙膏(产品编号:36833)定价为42.50元,而市场同类产品一般为5元以下,最贵的也不过十来元。

 

  骗局:某公司的产品都是明码标价,不存在欺骗的问题。

 

  真相:这个问题紧接上一个。有人或许会问,既然某公司的产品这么贵,为什么还会有人买呢?答案在于上节中所写的某公司销售人员的高额利润。也就是说,大家不是不知道某公司的东西贵,但买某公司的产品是为了投资,而不是消费。买某公司产品的人是希望自己能在以后找到“ 下线”,从而获取高额利润。这就象买股票一样,如果你所买入的股票能在以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,那么现在的买价是否高于股票的价值就无所谓了。

 

  骗局:某公司从不要求营业代表预先付款,售出的产品还可以有退货保障,是讲信誉的。

 

  真相:是的。由于上面所述某公司精心策划的骗局和人们的贪心与短视,某公司并不用担心大家退货,除非你不想发财。

 

  骗局:某公司为很多下岗工人及其他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。

 

  真相:少数下岗工人也许真的可能成为幸运者,但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上当受骗者的基础上的。况且,大多数人的“辛勤劳动”只是养活了“金字塔”顶端的一小撮人,并没有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益处,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无限贪求金钱的牢笼之中,无法自拔。真可谓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。

 

  骗局:某公司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
 

  真相:中国近代的鸦片贩子或许能让许多人赚钱,带动烟管等等“产业”的发展,但这并不意着鸦片就为中国的经济作出了贡献。如出一辙,某公司在中国的投资,向政府交纳的税收,销售人员的高额收入,统统都是来自于中国广大老百姓的血汗钱,而且只是一小部分。某公司对于中国经济无疑是一颗“毒瘤”,没有任何正面作用。唯一的作用是助长了一部分人的贪婪欲望。

 

  骗局:某公司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经营,怎么偏偏在中国不行?

 

  真相:某公司骗局的核心在于其产品的超高价和销售人员金字塔形的结构,而在其他的国家,有可能有所不同。比如说,某公司在其他国家产品的售价,可能会比较低,接近于市场同类产品。这样它就不能对销售人员颁发高额奖金(否则它就会破产)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也就不成其为骗局。如果某公司在其他国家与在中国一样,也是保持产品的超高价和销售人员金字塔形的结构,那无疑也是地地道道的“老鼠会”。如何“灭鼠”,就要当地所在国政府操心了。事实上,中国市场是某公司所吹嘘的增长最快速的市场,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窥出一点端倪,某公司的策略是,哪里好骗就到哪里去赶快骗,哪里不好骗就暂时收敛一点。这只“大老鼠” 真是修炼成精了。

 

  五:金字塔下的白骨:救救我们的同胞!!!救救下岗工人!!!

 

  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撑起某公司“金字塔”上端爆富神话的,是底层的满目白骨。尽管如果他们运气好,敢于拉自己的亲人朋友下水的话,有一天他们也可能实现自己的致富梦。“金字塔”修得更高了,下面的白骨也将会更多。只要某公司继续存在下去,只要人们追求爆富的心态继续下去,这个金字塔“还将继续的增长下去。

 

  与所有的“老鼠会”一样,某公司的利润来自于欺骗和掠夺,来自于对人们贪婪心理的利用。这样的金字塔迟早是要倒掉的。它就象一颗“毒瘤”,如果晚割去一天,对我们身体的损害就将越大。当某公司金字塔倒塌的那一天,不知将出现多少破产的家庭,流离的孤儿,衰败的景象,为此,我们强烈要求中国政府尽早对某公司进行全面整顿,由物价局出面要求某公司提供其生产产品的成本资料,彻底揭开其超高价之迷;查封某公司一切生产工厂及资金,避免其将资金转移到国外,并对于一些受害者给予补偿。